關於端午節,各地相關習俗很多,有包糉子、拴五彩線、掛柳條、賽龍舟等。
而在廣州,端午節最重要的儀式的是賽龍舟,現場人山人海,鼓鑼喧天,場面堪比過年。
廣州人對於端午龍舟的熱愛,或許比春節逛花市的興致更高,這種萬人赴的趁景鬥標、享譽海外的珠江競技,早已是廣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來源:南方網
賽龍舟絕非廣州獨有,南方很多省市都有這樣的賽事,俗稱 “扒龍舟”,一般由專業選手組成。
廣州本地龍舟賽的特殊性是以村爲單位,無論男女老少,想參加比賽,就得滿足基本條件:必須是本村的村民。
廣州有個耳熟能詳的段子:
這話雖有些戲謔的成分,但並不誇張。
知乎上曾有這麼一個提問:
一位網友答道:
因爲那些坐在龍船上賣力划槳的阿叔阿婆阿哥阿姐,家家戶戶都有至少幾套房出租。
來源:白雲融媒
“村民”這個看似很土氣的稱呼,卻是來廣州的外地人十分豔羨的身份,因爲“村民”即代表他是當地土著,是隱形富豪的代名詞。
所以,一年一度的龍舟賽,也叫“廣州房東爭霸賽”。
廣州人喜歡賽龍舟,更多是一種社交需求。
與過年時走親訪友的親情交流相比,端午的龍舟賽則是村與村、宗族與宗族之間的友好往來。
廣州各地龍舟活動地圖
雖說至今沒人具體統計過廣州獵德、棠下、楊箕等城中村龍舟隊的村民到底有多少套房子,總資產又是多少。
但像番禺區這樣一場龍舟賽獎金動輒近百萬,堆滿海鮮與雞鴨魚肉的龍舟飯一擺就是上百桌,足以體現這些村民選手背後的強勁實力。
與很多城市帶有貶義詞的“城中村”不同,廣州的城中村是連接城市文明與基本生存的重要節點。
對很多人來說,大都市的概念是繁華聳立的高樓大廈,集各種時尚、購物以及精緻生活爲代表的景象,更是一個與小城鎮和鄉村完全異質的精英社會。
可在廣州,城市壁壘與城中村的邊界十分模糊,豪華氣派的CBD與破舊雜亂的城中村交相輝映,和諧共生。
廣州天河區石牌村 攝影:黃昱
廣州目前有138個城中村,相比一線城市正逐漸被拆除的城中村,廣州城中村顯得格外有生命力。
20世紀80年代,廣州突然成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,獲得了發展機遇。面積不大的廣州城像大餅一樣,以越秀和海珠兩個老城區爲中心四面開花,逐步發展成今天的模樣。
1980年,廣州的建成區面積爲136平方公里,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總面積已達1300.01平方公里,近20年間,城區面積擴大了將近10倍。
隨着城市用地的擴展,城市建設蔓延到昔日的市郊村莊,成爲獨特的“城市包圍農村”的現象,城中村隨之形成。
不過,與其他城市的城中村多由鬆散的外來移民組成不同,廣州的城中村內都是在此生活多年的“老村民”,彼此多是同一個家族,同一個宗族,勢力盤根錯節。
村民的耕地被徵收,卻仍然留在原居住地,並且保有一部分供他們建房居住的宅基地,從而搖身一變成爲了房東。
歲月變遷中,有着千年傳承歷史的城中村也成爲當地傳統習俗的延續之地。置身這些村落,隨處看見破舊但整潔的“XX宗祠”,或者是有數百年曆史的廟宇祠堂,印刻着歲月的痕跡。
晴川蘇公祠
對於初入廣州的“廣漂”來說,城中村是他們最初的落腳點,也可能是他日飛黃騰達的起點。
混雜各種異味,空間極其狹小的城中村雖然生活條件不如人意,但勝在多數建在城市周邊,不用像其他城市打工者,顛簸幾個小時才能到達租房。
很多時候,奮鬥的故事不在遠方,就在腳下。
在廣州,城中村的“天花板”是獵德村。
獵德村是廣州市天河區街道屬下的行政村,位於珠江新城南部,三面是主幹道,一面臨江。
這裡不僅可以飽覽一線珠江水景,擡頭便是近在咫尺的“小蠻腰”(廣州塔),村落周圍散落着各類豪華商場和氣派的甲級寫字樓。
獵德村 來源:廣州市國家檔案館
從2007年舊村改造到現在,作爲廣州第一條整體改造的村落,獵德村號稱“廣州第一村”,是拆遷致富的典型代表。
按照附近14萬一平方的房價計算,這裡的村民即便家中只有一套回遷房,市場價值也在千萬以上。
事實上,獵德村的很多村民手裡遠不止幾套回遷房,他們幾乎都在村中有自建樓房,分割成幾十上百的房間進行出租。
其中任何一間出租房,每年的房租基本與一個廣州白領的收入相當。
當然還有更爲低調的“高端玩家”,資產不僅有自建樓房,還包括廠房和工業園。
除了每月收租收到手軟,所有村民每年還能拿到村集體物業的分紅。
這裡的村民,千萬身家只是剛起步,億萬富豪也不稀奇。
天河區也不光獵德村一個城中村,還有車陂村、珠村等村落。
珠村 來源:廣州天河發佈
名.厨.出.新.菜-更成熟的即兴演出 台北米其林餐厅impromptu新菜上桌
在天河區的CBD,那些和你擦身而過,皮膚黝黑,穿着白背心,趿拉着拖鞋的阿叔阿嬸,他們中隨隨便便都是身價過億的“包租公”“包租婆”。
這樣的現象在廣州隨處可見,其他地方看人穿着“下菜碟”的情況,在廣州只會“啪啪”打臉。
廣州的村民雖然有錢,但在傳統文化逐漸被遺忘的當下,他們其實比任何人都講究文化傳承。
從什麼時令吃什麼,到各類祭拜儀式的細節,絕不含糊。
當中華文化埋於血脈,便會用另一種方式重新赴約。
作爲廣州爲數不多保留至今的民俗活動,龍舟賽有着特殊的文化傳承意義。
來源:羊城晚報
這些吃遍廣州、深圳最豪華茶樓,打麻將輸贏幾百萬的村民們最期待的便是端午節到來,因爲這一天,廣州的傳統文化纔算“活”起來。
廣州市內水網密佈,百餘條河涌串起了天河、黃埔、白雲的各大村落,也貫通了以龍舟文化爲代表的“廣府文化”。
廣州人的拼搏團結精神,通過一場場龍舟賽烙印在每一代廣州人的腦海中。
廣州各村的龍舟賽講究“血緣純正”,只有本村村民纔有資格報名參加,其次纔是體力好,有時間等要求。
紅底龍舟上被畫上了荔枝、石榴等嶺南佳果,這種龍舟被稱爲“花龍”。
這些龍舟平日藏在宗祠前的池塘中,每年四月初八“起龍船”時,在湖底“沉睡”一年的龍船被喚醒。
經過一系列祈福、起龍、洗龍等儀式,村民們躍躍欲試,加緊練習,直到端午節當日,“龍舟招景”活動才正式開始。
端午前夕,獵德村、車陂村、珠村,海珠區的土華村等大村會向附近村發出“英雄帖”,邀請大家共同來參與賽龍舟,這便是“招景”。
比賽當日,接到邀請的村落派人划龍舟前來,一路賣力吆喝展示,到達後需再繞河涌中心再遊三圈,隨後遞迴請柬,坐下喝茶,此爲“應景”。
賽事正式開始時,河道兩岸早已擠滿觀戰的人羣,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觀看龍舟表演,這就是“趁景”。
廣州端午節的龍舟賽還有“廣州遊艇會”的別名,因爲所有人都清楚,划龍舟纔是廣州最高端的圈層活動。
传华为Mate60Pro使用中芯国际芯片技术 中芯国际涨近5%
要知道,廣州的龍舟賽上的選手,手上沒有幾棟樓,不是拿跑車當“買菜車”用,都沒資格參加划龍舟。
雖然廣州某些地方的龍舟賽獎金可達百萬,但參與的村民根本不是圖錢。
龍舟賽的訓練時期,廣州的房東睡到10點都不高興起來去收房租,但如果要他7點去參加龍舟訓練,5點就能看到他在河邊開始了熱身運動。
白天,選手們頭頂40°的高溫,打着赤膊,搭條毛巾,汗流浹背地奮力划槳,渴望在賽事中過一把拼搏癮。
夕陽西下,天色漸暗,他們依然在河面上挑燈夜訓,毫不疲倦。照亮彼此的,是那顆滾燙的想贏決心。
因爲都怕輸了之後,對不起本村本族的親人。
別看他們渾身上下的服飾加在一起不到百元,但他們肯捨得花幾十萬買一把碳纖維槳,試圖在體力之外尋找到科技的加持。
這既是對千年文化習俗的堅持與傳承,也是老廣們悄悄融入這個日新月異社會的一絲妥協。
2007年的獵德牌坊 來源:廣州市國家檔案館
龍舟賽外,是令租客們不解的房東生活。
哪怕已經一輩子吃喝不愁,這些城中村的房東依然閒不住,甚至比租客還節省。
平時,有的房東會一邊上門收房租,一邊撿拾房間外的易拉罐和紙箱,準備帶回去集中變賣。
有會水電技術的房東,還會另外幫租客修理電器、疏通管道。雖然也收錢,但不多,就是一包普通煙錢。
年輕的租客對他們既羨慕又不理解:自己有那麼多錢,早滿世界旅遊去了,花錢還不容易?
可這些城中村的房東眼裡的世界,只有自己的房子和村周圍環境。
對他們來說,千好萬好不如自己村子好。
去太遠的地方不適應,吃西餐不合胃口,喝洋酒不習慣;上百塊錢一杯的咖啡和幾塊錢的涼茶之間,他們只會選擇涼茶。
平時,他們最大的享受就是喝完早茶,三五成羣坐在村口的榕樹下打牌、聊天,安享歲月靜好的時光。
來源:廣州市國家檔案館
太陽的暖光落在河道邊,呼嘯的時代潮流呼應城中村濃厚的市井煙火,重疊着廣州這座城市四十年來的變遷。
世事不如意,人人都愛懷舊;人生太焦慮,時間就會太匆匆。
廣州這些城中村的村民,不爲繁華而狂熱,不爲財富而迷茫,賺錢只是生活的附贈品。
奮力划槳,悠久綿長的中華文化,將繼續流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