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鄰居日本政府無償提供數百萬劑AZ疫苗與國會參議院全體起立無異議通過「支持臺灣加入WHO」議案的最美鏡頭外;立陶宛與斯洛伐克在風雨之中的溫情快遞,還有歐洲議會促請歐盟執委會推動臺灣歐盟投資協定等,都足以讓臺灣人民把感恩之情投射到地球遙遠的另一端。
而長期以來的好朋友美國,不僅與日本一樣千里馳送大量疫苗外,更多次公開表態對於臺灣國際空間的支持,協助臺灣與更多國家維持邦交或強化互動,並重啓了停辦五年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,就如同BBC所觀察,這次TIFA會議是「華盛頓和臺北在與中國摩擦中尋求深化經濟關係」,會議內容不再像過去聚焦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,而是開展到臺美之間在供應鏈重組時代中的經濟合作,讓人對於臺美未來的經貿往來面貌升起更深的期待。
當臺灣被提升國際地位的過程中,我們仍須瞭解背後的主要動能,除了我國政府的努力之外,就是在美國拜登總統就任後,爲了保有民主價值觀的影響力,不遺餘力的在G7、北約等各種峰會中訴求共組民主同盟的附加成果。臺灣作爲民主體制對抗中國政治壓力的指標地區,長期以來被忽略的國際地位,終於在這些討論中被凸顯了出來,而讓臺灣得到較多(卻仍然是不盡公平)的關注。
只是,在正義與公理之外,國際情勢的本質更多是現實與算計,國際金融世界更是如此。當世界資金流系統受到美中之間從貿易戰、科技戰、到金融戰的過程,在資本帳上也掀起了全球資金重新配置的浪潮,讓中國經濟與世界資本市場開始「脫鉤」。對照臺灣的銀行業在新南向國家的獲利成長,作爲過去臺灣國銀海外獲利主力的中國與港澳市場,相關的獲利卻出現了大幅衰退,這也提醒着臺灣金融界需要擘劃全新的經營策略,以搭配起與民主同盟之間的可能新經貿結構,爲臺灣金融產業發展進行全新的國際佈局。
當年在天安門事件後的全球制裁中,臺灣率先開展了對中國的資金與技術投資,也參與了過去卅年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,但劇本已經轉場。這次,當香港國安法再次喚醒其他國家對中國共產主義本質的擔憂時,擁有五千多億的外匯存底與超過兩兆美元對外資產總額的臺灣,該如何配置資金流向,該與哪些系統鏈結?也將影響着臺灣下階段的發展路徑。
世界上,已經有如挪威與加州主權基金,運用資產引導着世界ESG金融發展,創造金融讓世界更好的典範。而站在民主同盟最前沿的臺灣,若能在臺灣資產發展與民主價值上有所堅持整合,例如結合我國堅強的製造業來創造中歐國家的新興就業機會,或者協助中美洲友邦推動發展普惠金融來縮小貧富差距。屆時,臺灣在世界資金鍊系統的新座標將得以標定,讓世界看見臺灣的,將不再單單是財富而已,也將是成熟且準備好參與國際責任承擔的世界家族一員。